帝国的黎明章 151 暖气变寒谷-3(2/2)

文/鼓元吉
帝国的黎明 | 本章字数:1221   | 帝国的黎明txt下载 | 帝国的黎明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1908再造中华谍影:命令与征服九鼎大宋万事如易醉枕山河刽子手的信仰大唐之逍遥王爷
之争,这两位是理社中泰山北斗yiyang的人物,却因为对道义的见解不同而分道扬镳,虽说在陈东去相位以后又渐渐地修复了关系,但道义之争丝毫未减,许孝蕴虽然是吴子龙的得意门生,但从心底里也有部分是赞同陈东的,可是,这两位所固执的大义,难道就是真的大义吗?还有浮休先生陆楚州,赵行德本人,东林朱何二位,被砍头机砍下首级的金宏甫,哪一位又不是深信自己的固执呢?

“万里之外事,若非明月,怎能看得清呢?”

高肃仰头将杯中茶水一饮而尽,不禁悲从中来。天上一轮明月高悬,照着地上无数的人,可是无数的人,却不能通过明月看到万里之外的事情,所以才会有离愁,有猜疑,有苦痛,有背叛吧。场中气氛有些凝重,无论是水师的军官,还是离州的士绅,都不是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的人,每个人都经历过离乡背井之痛,“人力有不能及”,甚至“天下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是这里一个人都曾经切身体会过的。

“名分大义,”申名琛叹了口气,“大义,大义,可惜,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白发苍苍的老学政,眼神竟然有了些萧索之意。无论信与不信,大义这两个子,在天下士人心中重如泰山,为了大义这两个字,多少人不惜性命?有人为民请命血溅朝堂,有人在州县胼手砥足的做事,有人投笔从戎赶赴国难。可是忽然意识到,大义两个字,夸夸其谈尚可,可要落到实处,落到朝堂政争当中,却是陷得越深,越是看不清楚。到底是为了什么,让众人皓首穷经,粉身碎骨?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让人心生一种空虚而无力之感。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赵行德点头道,“赵某从前亦有此惑。不过,近来略有所得,还请诸位不吝赐教。东林朱先生常言‘男女夫妇,穿衣吃饭,乃是天理人伦,酒池肉林,三妻四妾,乃是穷奢极欲,是故,修身养性,务必顺天理,制人欲’。这句话流传甚广,大家耳熟能详,渐渐地已成公论了。”座中众人纷纷点头,朱森与何方开设东林书院,有教无类,只传授圣贤之道,不卷入朝堂政争,虽然朱、何二人在朝中影响力远不及陈东、吴子龙,然而,东林书院在民间的名声鹊起,隐然有后来居上,号称天下书院第一的名头。朱森的顺天理制人欲之说很合清流的口味,乃是各宗族修家谱最常写在前面的几句时人名句之一。相比之下,陈东的赵行德的道德辨,清浊辨,君子国等等著述,在民间流行反而没那么广泛。

“夫妇人伦,穿衣吃饭,这是我们看得清的地方,朝廷党争,勾心斗角,暗室交易,这是我们看不清的地方。既然如此,言及大义,为何还要舍近求远,把大义放在看不清的地方,而不放在看得清的地方呢?大义,并不在万里之外,而是在此身,在此心,也在我们的身边。正所谓聚沙成塔,万丈高楼平地起,大义这座高楼,也是在一个一个的穿衣吃饭的基石上的。所以,当我们言及大义的时候,大义若落脚在朝廷,那绝大多数人都看不清楚的,那为什么不干脆倒过来。只有把大义落脚在每一个人身上,每个人才能把大义看得清楚。每个人的平安喜乐,聚沙成塔,这就是大义。”-- by:da50s2x|15582|5711380 -->


状态提示: 章 151 暖气变寒谷-3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章 151 暖气变寒谷-3(2/2) 返回《帝国的黎明》目录下一章:章 151 暖气变寒谷-4(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