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魏晋南北朝第四十二章 关中民变 下(2/2)

文/胡马啸西风
铁血魏晋南北朝 | 本章字数:649   | 铁血魏晋南北朝txt下载 | 铁血魏晋南北朝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大唐太子李承乾帝女策之江山半壁光荣使命1937一代倾城挽山河大明保安万事如易帝谋之君还记
賨人世代居住在四川北部大巴山区,从秦汉时期开始就和中央政府保持良好关系,还数次协助中央平灭蜀中叛乱,由于賨人身材高大,英勇善战,尤其善于山地攀岩和射击,作战时还经常使用长条木板作为盾牌,所以他们又被称为板楯族。

三国时期,善战的賨人自然会被军阀们引为己用,蜀汉丞相诸葛亮就组建了一支使用诸葛连弩的“山地特种部队”,据考证就是由賨人组成。后来蜀汉灭亡,賨人被当时中央政府(曹魏)迁出大巴山,来到山西陕西甘肃地区,由于他们的生活习惯类似于当时西北地区的一个民族“氐族”,所以又被北方人称之为“巴氐”。在西晋“八王之乱”的时候,“巴氐”的一支李氏家族,又南下四川,重返故土建立了“成汉帝国”,以后我们会有专门篇章介绍。而河东薛氏很可能就是这个英勇善战民族的后裔。

在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大族纷纷南迁的环境下,薛氏家族却在山西扎下了根,由于山西河东地区地理特殊,为了生存,他们时而依附南方政府,时而依附北方政府,于是族群内部的分化就是个很自然的事情(就像匈奴刘库仁和刘卫辰,一个拥护拓跋氏,一个却是拓跋氏死敌),这就给拓跋焘分化薛氏,“以夷制夷”创造了机会。薛永宗失利被杀,而南逃刘宋帝国的薛安都的故事却没有结束,他继承了祖辈的良好血统,是一员勇冠三军的猛将,在之后的宋魏南北大战中还有精彩表现,此乃后话。

薛永宗的失利好似盖吴起义军被斩掉了一只“手臂”一样,拓跋焘“宜将剩勇追穷寇”,又马不停蹄西渡黄河,和关中的叔孙拔一起对盖吴起义军形成夹击围攻之势,盖吴起义军的命运又将如何发展呢?我们下次再说。

;


状态提示: 第四十二章 关中民变 下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第四十二章 关中民变 下(2/2) 返回《铁血魏晋南北朝》目录下一章:第四十三章 盖吴之死 上(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