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明朝中后期服饰文化特征探析(转)(3/7)

文/府天
朱门风流 | 本章字数:2015   | 朱门风流txt下载 | 朱门风流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抗日之精英特战队1852铁血中华大唐太子李承乾帝女策之江山半壁抗战之战神李云龙一代倾城挽山河三国之大汉逍遥王
文绣,一切白泽、麒麟、飞鱼、坐蟒,靡不有之”[31],与公侯补绣毫无二致。

朱元璋曾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规定,文武百官视事办公的常服——团衫,其前胸后背均缀用金银彩线绣成的饰服,称为“补子”,其服遂名“补服”,以标识品级之高下。其中公、侯、伯、驸马绣麒麟、白泽(传说中能言、通达万物之情的神兽),文官一品绣仙鹤翩翩翱翔,二品绣锦鸡安然漫步,三品绣孔雀冲天着地,至九品则绣鹌鹑觅食草丛,未入流的杂职官绣练鹊。至于教坊司乐工,

其地位卑鄙,只能戴青色卍字巾,系红绿褡禣,常服则绿头巾,“以别于士庶”。教坊官由于“近墨者黑”,亦被视为“有溷清流”。然而这个严密的等级体系却在明朝后期被冲开了一个大缺口,“向闻教坊官绣补俱圆,其实正方,与朝臣无异,且亦衣练鹊如士夫”[32],甚至乐工的装束也是“进贤冠束带,竟与百官无异,且得与朝会之列”[33]。教坊司妓女由于经常出入交际场中,完全突破了只许穿劣质衣服的禁令,“倡优服饰侈于贵族”[34],并领导着时装潮流,新式新制,世间争相仿效:“弘治、正德初,良家耻类娼妓,自刘长史更仰心髻效之,渐渐因袭,士大夫不能止。近时冶容,犹胜于妓,不能辨焉。”[35]“南曲衣裳妆束,四方取以为式”,特别是秦淮名妓的服饰,号称“时世妆”[36],更为世人所模仿。本来只能“戴明角冠,皂褙子”的贱民,如今却成了时装潮流的领袖,这当是明初肉食者们始料所未及的。

朱元璋曾严格规定庶民百姓只能“服浅色”,不得穿闪光锦绮,首饰不得用金玉珠翠。但在明朝后期,大红礼服“以为常服,甚而用锦缎,又甚而装珠翠矣……寝淫至于明末,担石之家非绣衣大红不服,婢女出使非大红里衣不华”[37]。当是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7]的现象蔚然成风,国家律令被置若罔闻,“巾服违制之禁,视若弁髦矣”[38]。明朝政府的强权约束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已变得软弱无力,封建等级体系被彻底打乱,这是明朝中后期服饰变迁所蕴含的最重大的社会意义。

二、追逐时髦的流变性

明朝中后期服饰的变迁,大抵说来,质地由低廉朴素转向高贵华丽,颜色由浅淡单调转向鲜艳纷繁,式样由规整刻板转向新奇复杂,而且变换周期短促,极力追求时髦,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成为中国古代服饰史上最丰富多彩的发展时期。

以河南太康县为例,“国初时衣衫褶前七后八,弘治间上长下短褶多;正德初上短下长三分之一,士夫多中停,冠则平顶,高尺余,士夫不减八九寸;嘉靖初服上长下短似弘治时,市井少年帽尖长,俗云边鼓帽。弘治间妇女衣衫仅掩裙腰,富者用罗绫纱绢,织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髻高寸余;正德间衣衫渐大,裙褶渐多,衫唯用金彩补子,髻渐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多,髻高如官帽,皆铁丝胎,高六七寸,口周尺二三寸余”[39]。同时的福建建宁县,“男饰皆瓦笼帽,衣履皆丝,时改新样;女饰衣锦绮,被珠翠,黄金横带,动如命妇夫人”[40]。

万历初年的南直隶通州,“衣长,裙阔,领宽,腰细,倏忽变异,号为时样”[21]。尤其是东南都会南京,在这方面非常突出,“殊形诡制,日异月新”。仅一小小的头巾,就有汉巾、晋巾、唐巾、诸葛巾、纯阳巾、东坡巾、阳明巾、九华巾、玉台巾、逍遥巾、华阳巾、四开巾、勇巾等名目,质地则有帽罗、纬罗、漆纱、马尾纱、龙鳞纱等品种,“至以马尾织为巾,又有瓦楞、单丝、双丝之异,于是首服之侈汰,至今日极矣”;鞋子在以前只有云履、素履,万历时又有了方头短脸、鞋、罗汉革及、僧鞋等样式,“其跟益务为浅薄,至拖曳而后成步,其色则红紫黄绿亡所不有”[41]。而范濂(1540-?)根据亲身经历记载松江的服饰变迁,既显得真实可信,且可见其追逐时髦的势头似乎更在南京之上:余始为诸生,见朋辈戴桥梁绒线巾,春元戴金线巾,缙绅戴忠靖巾。自后以为烦,俗易高士巾、素方巾,复变为唐巾、晋巾、汉巾、褊巾。丙戌(万历十四年,1586)以来,皆用不唐不晋之巾……今又有马尾罗巾、高淳罗巾。男人衣服,予弱冠时,皆用细练裙褶,老者上长下短,少者上短下长,自后渐易两平,其式即皂隶所穿冬暖夏凉之服,盖胡制也。后改阳明衣、十八学士衣、二十四气衣,皆以练为度,亦不多见。隆、万以来,皆用道袍,而古者皆用阳明衣,乃其心好异,非好古也。绫绢花样,初尚宋锦,后尚唐汉锦、晋锦,今皆用千钟粟倭锦、芙蓉锦大花样,名四朵头,视汉唐诸锦,皆称厌物矣。罗·初尚暖罗、水围罗,今皆用湖罗、马尾罗、绮罗,而水围罗又下矣。其他纱绸,更易不可胜计。[23]。

这里提到的忠靖巾,即忠静冠,系嘉靖七年(1528)特定的官员燕居冠戴,京官则七品以上及八品以上翰林院、国子监、行人司,地方则各省方面官及府州县官才有资格使用,武官限都督以上,其余人等不得滥用。但是“嘉靖末年以至隆、万两朝,深衣大带,忠靖、进士等冠,唯意制用……朝家也曾设禁,士民全不知警”[42]。北直隶广平府也是“忠静之制,杂流、武弁、驿递、仓散等官皆僭之,而儒生、学子羡其美观,加以金云,名

状态提示: 明朝中后期服饰文化特征探析(转) --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快捷键←)上一页:明朝中后期服饰文化特征探析(转)(3/7) 返回《朱门风流》目录下一页:明朝中后期服饰文化特征探析(转)(3/7)(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