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唐做可汗第98章土豆盛世(2/2)

文/海之尽头
重生大唐做可汗 | 本章字数:1185   | 重生大唐做可汗txt下载 | 重生大唐做可汗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刑警娇妻催眠调教我的护士女友象拔蚌2 爱好杀亲夫租借女友卧龙山庄银星读书(高H小说)
更满意了。

李路这次带来的是被他称之为三宝的三样农作物:土豆、玉米、红薯。要知道这三样东西都能帮野猪皮的子孙缔造一个所谓的盛世,李路就不信解决不了现如今中原几千万百姓的吃饭问题!

李路上辈子的时候,就看过许多资料,那所谓的“康乾盛世”其实说白了,就是土豆,红薯还有玉米缔造的人口奇迹,与特么的野猪皮子孙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汉代以前,华夏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小米}和黍{黄米},汉代以后逐步演变为南方以稻米为主,北方以小麦、粟和高粱为主。而在山区,这些华夏原有的作物都没有了用武之地,幸好华夏农民在这时候发现新装备的美洲作物武器库中,正有玉米、甘薯、土豆这“三剑客”适应性较强、耐旱耐瘠,才使得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广大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缓解了困扰古代华夏几千年的人地矛盾与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这一死结。

正如光绪年间的《奉节县志》所记:“包谷{玉米}、洋芋{土豆}、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农民之食,全恃此矣”。随着玉米的栽培推广,长江流域以南的山丘荒野地带和不宜种植水稻的旱地被迅速开发利用,而在黄河以北地区,玉米则逐步取代了原有的低产作物,成为主要的旱地农作物。甘薯的推广,则使大量滨海沙地和山区的贫瘠丘陵得到开发利用。相比于玉米、红薯,引入中土较晚的土豆更胜一筹,它更易种、耐寒、耐瘠,那些土壤贫瘠、气温较低、连玉米都养不活的高寒山区,只能种植耐“地气苦寒”的土豆,所谓“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植者,则以洋芋代饭”。

历史上有明确记载,在土豆得到广泛种植的乾隆中期以后,华夏人口从乾隆六年{1741年}的1.4亿,几乎是直线上升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所未有的顶峰4.3亿,短短100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人口增加了2倍,但同期华夏耕地面积却只增加了不足26%。要是没有土豆{与玉米、红薯}帮忙,无论包衣们嘴里的大清皇帝们是如何天纵圣明,只怕定是难为无米之炊,再说了他们真的天纵英明么?要是真的天纵英明,华夏还能沉沦百年?

土豆不但易种,而且高产,不但亩产高达两三千斤,而且“三月种,五月熟;取子再种,七月又熟;又种,九月又熟”可以达到“一岁三熟”,是理想的抗灾备荒作物。对于在饥饿中挣扎的古代山区老百姓来说,不啻“天降嘉谷”:“近则遍植洋芋,穷民赖以为生”。无怪乎山西的农谚曰:“五谷不收也无患,还有咱的二亩山药蛋”,而甘肃的俗谚更把土豆视为“甘肃三宝”{洋芋、沙锅、大皮袄,甚至在后世有甘肃人戏称土豆是家乡三宝{洋芋、土豆、土豆}之一了。

李路虽然身在异域,但是他割舍不下对中原这块土地,还有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感情,就是他离得再远,这里也永远是他的灵魂归宿所在,他希望这边土地能更加富饶,居住上面的百姓能安家乐业,更能为他提供一个安稳的后方靠山,所以他才把这三样逆天作物给带到了中原,带到了长安。


状态提示: 第98章土豆盛世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第98章土豆盛世(2/2) 返回《重生大唐做可汗》目录下一章:第100章重逢(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