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宋第八十三章 安邦在德不在险(2/3)

文/参见大总管
买宋 | 本章字数:1886   | 买宋txt下载 | 买宋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大唐风华路大唐第一狠人万事如易帝国第一驸马回望大明笑今朝1852铁血中华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千乘万骑盛暑扈行,八也。”

可太祖皇帝却根本不管什么西行难不难,于同年三月丙子日从汴梁出发,在众大臣和卫兵簇拥下,浩浩荡荡前往洛阳。

四月,一行人便是到达了洛阳,在南郊举行合祭天地大典,而且神奇的是,在此之前洛阳地区连续一个月大雨不止,赵匡胤到达后,雨就停了下来,举行合祭大典时晴空万里。

大典结束后,更有当地的父老说。

“我辈少经乱离,不图今日复见太平天子!”

还有人激动得泪流满面,于是赵匡胤见天公作美,百姓归心,又见洛阳经过重建后宫室壮丽,心情非常愉快,当日下诏大赦,并当面奖励建设洛阳有功的河南府右武卫上将军焦继勋。

两天后,赵匡胤大宴群臣,随意赏赐,君臣共欢。在言谈中,赵匡胤屡称洛阳为形胜之地,居天下之中,流露出欲留居洛阳之意,群臣见皇上兴致正浓,不敢扫他的兴,当时没有谁开口进谏。

赵匡胤见大家都不反对,以为迁都之事可如愿进行,却不知群臣虽表面不反对,但大多数人仍不乐意迁都。

因为迁都是牵涉到国家命运的大事,群臣有意见不可能不提,况且他们知道赵匡胤是非常尊重臣下意见的明君,所以便利用各种机会向赵匡胤进谏。

比如,一天,赵匡胤的老部下李怀忠见皇上略有闲暇,便上前进言,他说。

“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一旦遽欲迁徙,臣实未见其利。”

就当时形势而言,李怀忠这一番话的理由是很充足的,自后梁建都汴梁以来,几代统治者便不断开挖运河,以通漕运。

尤其是后周世宗柴荣,屡次下诏开挖运河。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四月,世宗下诏疏导汴水北入开封五丈河,使齐鲁舟楫都能到达开封;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三月,下诏开挖汴水口,引导河水达于淮水,使江、淮舟楫畅通无阻。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二月,柴荣命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在开封东面疏导汴水入于蔡水,“以通陈颖之漕”,又命步军都指挥使袁彦“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

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后,从建隆二年就着手在开封周围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他首先下令开挖蔡河,使河流直达许镇,以通淮右之漕。

第二年,又调集数万民工,从新郑引闵水与蔡河汇合,使蔡河经陈、颖直达寿春。

同年,又在开封城北进一步开挖五丈河和金水河,增加流量。

经不断疏浚和开凿后,基本形成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

江南之粟由江入淮,经汴水入京;陕西之粟由三门峡附近转黄河,入汴水达京;陕西之粟由三门峡附近转黄河,入汴水达京;陕蔡之粟由惠民河转蔡河,入汴水达京;京东之粟由齐鲁地区入五丈河达京。

使汴梁便于取得全国各地的粮食和物资,解决汴梁数十万禁军和百万居民的粮食和物资供给问题。

这在当时是建都长安或洛阳都无法办到的,所以赵匡胤认为李怀忠的意见确实有道理,但即便如此,仍改变不了赵匡胤迁都的决心。

最后,最出名的反对建议来了,就是晋王赵光义的安邦“在德不在险”。

因为群臣的意见赵匡胤可以不听,可晋王赵光义的意见赵匡胤却不得不听,毕竟是他的亲弟弟,而且赵光义当时权势极大,几乎不弱于赵匡胤,有二天子之称。

当赵匡胤把迁都洛阳和长安利在有险可守的想法告诉赵光义时,赵光义就说:“在德不在险。”赵匡胤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可赵光义离开之后,赵匡胤便对左右叹息说。

“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需要说明的是,赵光义反驳赵匡胤的话不是空口白话,而引用了吴起的故事。

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

“吴起事魏武候。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龙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翻译一下就是,在船上,吴起与魏武侯讨论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对国家安全哪一方面更重要的问题,吴起认为,决定国家兴衰的根本因素是政治因素,而非地理因素,上古时代三苗氏德义不修、夏桀修政不仁、殷纣修政不德,虽有险固的河山,也不能挽救其覆亡的命运,所以说安邦治国“在德不在险”。

于是看着晋王赵光义和群臣都持反对意见,赵匡胤这才只好放弃了迁都的计划,但却为后来的北宋灭亡埋下了伏笔。

因为北宋不迁都确如赵匡胤所言隐伏着极大的危机,北宋在赵匡胤逝世后逐步走向衰弱最后被金所灭都与汴梁的地理位置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要知道汴梁自古为四战之地,周围又没有山岭险阻,建都于此,遇强兵入侵时如何防守就成为严重的问题。

张仪说:“魏之地势,固战场也。”

汴梁的地理环境四通

状态提示: 第八十三章 安邦在德不在险 --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快捷键←)上一页:第八十三章 安邦在德不在险(2/3) 返回《买宋》目录下一页:第八十三章 安邦在德不在险(2/3)(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