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血征程之五胡乱华24.桓温的后北伐时代(2/2)

文/再叹峥嵘
泣血征程之五胡乱华 | 本章字数:1297   | 泣血征程之五胡乱华txt下载 | 泣血征程之五胡乱华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国士无双抗日之精英特战队九鼎大宋纯种吸血贵公主三国之我是四弟1852铁血中华大雅之世
伐关中,兵临灞上;大破姚襄,收复京洛;再攻关东,功败垂成;主持土断,压制门阀;论文治武功,东晋一朝无人能及。

是想当皇帝的,但终究没有去做。可是,天下欲称王称帝者不知凡几,为什么单单要骂桓温!

或许,只有真的做了,而且做踏实了,也就无人敢骂了。

桓温给后人留下了诸多成语典故,知名度甚至超过了他本人:

他的谋主是“入幕之宾”郗超;他的妻子对情敌“我见犹怜”;连他的主薄也善辨美酒,管好酒叫“青州从事”,劣酒叫“平原督邮”。

他在行军路上,怜悯因思子而“肝肠寸断”的母猴,处罚捕猴的士兵;看到昔年亲手植下的柳木,长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竟至泣下。

他是天下知名的孝子,为父报仇枕戈泣血整整三年,曾自解权柄为母送葬,却又在绝壁天悬下高呼“既为忠臣则不得为孝子”。

腐朽高门不喜欢桓温勤于军政,却短于玄谈和经学,骂他是“老卒”,于是就有了“我不为老卒,尔辈安得高坐?”之高论。

他以豪杰自许,以功业自励,称大逆贼王敦是“可人”,也曾自比刘琨,只因同样有荡涤中原之志。

他从不遮掩自己的野心,以晋帝国奠基之祖司马懿为偶像。在奢靡之世,他俭约自苦,每次宴饮仅以茶果待客,一生所求唯有梦想。最终喊出了那句中国历史上最具真性情的名言: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几十年来,他的幕府名士众多,太尉郗鉴的孙子郗超是他的谋主,谢安的长兄谢奕经他举荐为方镇,王导的孙子王珣为他主簿掌管军中机务,甚至后来的北府军创立者谢玄也给他做着参军,连大宰相谢安自己也曾拜在桓温府上。

世家大族之所以制衡桓温,只是希望尽可能维持贵族虚君制,以便使自己家族的利益能够最大化。从不当真对司马氏有什么忠诚,更没有人愿意为晋帝国的社稷殉葬。谢安们不过是号准了桓温不想撕破脸,才敷衍了事。一边明面上不合作,一边早早便让家中子弟在可能的桓氏新朝谋求出路。

清流领袖谢安见桓温而行君臣大礼,用“君拜于前,臣怎可揖于后”,忿然表示对司马昱沦为权臣手中木偶的不满,并在多年后仍讥刺司马昱这个“先帝”除了会清谈、只配比于痴儿司马衷。一句“简文(司马昱)为惠帝之流,清谈差胜耳”,如此,盖棺定论。

桓温死后,并没有将桓氏基业留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交给了一直主张对朝廷恭守臣节的弟弟桓冲。

十年之后,正是镇守荆州的桓冲率领桓温一生经营的西府军,和代表中枢的谢氏北府军精诚合作,打赢了实力悬殊的淝水之战,令如庞然大物一般的前秦帝国顷刻间土崩瓦解;进而兵锋直抵黄河,一举收复河南,建立了自永嘉南渡以来东晋帝国空前之武功。

千百年来,多少人嘲笑桓温欠缺后辈赌徒的胆略和勇气……。

他当然想做帝王,想做的却是一个凛凛然有生气、为后世留下各种佳话逸事的名士帝王,而不是彻头彻尾只为利益驱动的政治动物。

他当然想驱除胡虏一统河山,但是想恢复的却是名士fēng_liú的太康盛世,而不是法吏当道的秦汉帝国。

哪怕内心洞澈、世事通明,行事亦未必非要人情练达,偏要任性恣意书写华章,世俗权位和功业皆我欲也,精神上的华贵崇高同样亦我欲也。

“越石已矣,千载而下,犹有生气。彼石勒段磾,今竟何在?”秉承着刘琨一样的魏晋风骨,千载之下栩栩如生,桓温亦是如此人物!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fēng_liú。


状态提示: 24.桓温的后北伐时代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24.桓温的后北伐时代(2/2) 返回《泣血征程之五胡乱华》目录下一章:第五篇 大哉前秦 1.氐族起源(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