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世纪谈71秦始皇帝(2/2)

文/笑谈正说
中华世纪谈 | 本章字数:1295   | 中华世纪谈txt下载 | 中华世纪谈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国士无双抗日之精英特战队机战之无限边境扼元满唐华彩抗战之烽火燃血废物皇子:为何要逼我做皇帝?
后究竟是正是负,虽盖棺千年而不能定论。

统一国家肯定是功。但统一思想是功是过就难说了。谁都希望思想统一,但这个统一必须建立在求同存异之上才有意义,先民主后集中。如果单方面强调集中,以垄断的权力推行垄断的思想,就会造成千人一面、千口一辞、一花独放代替百花争艳的尴尬局面。比如只允许法家存在,不允许儒家、道家等百家存在,就使得大家思考问题都是一个思路。一条道走到黑就造成严刑酷法天怒人怨的局面,最终崩盘。

秦始皇统一中国不假,但仅仅统一了十几年就崩了。天下陷入更大规模的混乱。秦始皇的是非功过真的很难评价。

先甭管秦始皇是好皇帝还是坏皇帝,不可否认的是秦始皇是个勤快的皇帝。

据说秦始皇一天要批一百五十斤的奏折,可谓劳体伤神日理万机。

那时侯还没有发明纸,字都是刻或写在一串竹板或木板上。竹片称简,木片称牍,简或牍用绳穿起来就是一篇文章。

制作写字用的竹板先要把青竹削成竹片,然后用火烤让它“出汗”,也就是脱水。这样处理过后的竹简容易书写并且不容易被虫蛀。所以竹简也叫汗青,后来引申为书册、史籍。文天祥的名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说“将我的忠心永载史册”。

那时候写文章是个手工活,看文章是个体力活。

据说秦朝大将蒙恬嫌刻竹筒的速度太慢发明了毛笔,使写字速度加快许多。

不过根据出土文物显示,至少在战国中期就已经有了毛笔。蒙恬充其量是对毛笔的制作工艺加以改进。

有了毛笔以后,人们用丝布来代替竹板,写文章省事多了,看文章省劲多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立即着手统一文字、货币、度(尺寸)量(斗升)衡(斤两)……

以前各国的文字、货币、度量衡都不统一,各国各样,彼此交流起来非常困难。

电视剧《芈月传》有这么一个情节:楚国公主出嫁到秦国,进入秦国地界后生病了,芈月拿着楚国医生开的药方去秦国的药铺抓药费了很大周折。首先秦国人不认得楚国字,看不懂药方。有认得楚国字但不清楚秦国的计量单位,不知道该称多少药。最后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有学问的人才帮他们解决了难题。

抓药这么困难,公文传达也是一样。用秦国文字写成的公文政令送到原来六国之地必须经过翻译,要不没人认得。

秦始皇为了方便政令畅通决定统一文字,安排李斯制作统一的官方标准字样。

各国文字同宗同祖,都是来源于夏商周传下来的、据说是仓颉造的那个文字,只是各自写法不同。

《芈月传》里有一个情节:秦昭王向芈月展示各国文字对“马”字的写法。秦国的“马”有头有尾。其他各国有的把尾巴给省略了,有的干脆只保留一个马头。这有点像港台的繁体字跟大陆的简体字之间的区别。

李斯奉秦始皇之命重新整理文字。他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创造了文字的统一写法。这个新写法被称作小篆字体。秦始皇规定小篆体是全国官方文件的标准书写字样。

虽然说篆字挺难写的,曲里拐弯跟虫子爬似的,但是各地使用同一种字体,彼此写的东西都能看明白,总归是有利于文化交流和发展。

不过小篆字实在是太难写了,民间很快出现简化版的小篆,也就是隶书。

隶书的发明人据说叫程邈[o],他对小篆加以简化、创新、去圆就方,创造了隶书字体。秦始皇见过之后大加赞赏,认可了隶书的流行。秦朝灭亡后,小篆被废弃,但是隶书一直被流传了下来。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状态提示: 71秦始皇帝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71秦始皇帝(2/2) 返回《中华世纪谈》目录下一章:72焚0家书(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