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猎宝档案第257章9功制匏(2/2)

文/炎宗
异国猎宝档案 | 本章字数:1359   | 异国猎宝档案txt下载 | 异国猎宝档案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欢乐一家亲我的护士女友无尽火域的沉沦警花妈妈的悲惨沉沦火淫忍者系列人脑黑客女人的命运(都市版)
方形葫芦笔筒……以前没见过,记忆中也没有。

虽然不熟悉,但他能看出,这一件四方葫芦笔筒,绝不是普通的民间匏器文玩。

之所以说不是普通的民间匏器文玩,不光是因为制作工序复杂,还因为其艺术水准,而且,年份也不浅,不是百年之内的东西。

具体是哪位大师的作品?不上手,他很难鉴定。

摊主六十多岁,长须,戴着单孔眼镜,正在为一尊葫芦裹腰——编织束腰彩带,只见他手指翻飞,几缕丝线在手指缝隙间流转,很快编织出一小段颇具东瀛特色的丸子结——在彩带绳上打一个个小球球的一种结绳方法。

等老先生编织小歇时,李承才开口招呼,指指这件方形葫芦笔筒问道,“哈伊,请问老人家,我可以上手吗?”

“中国人?”摊主抬头,边将手中物件放在一旁,边起身笑着问道。

这还是第一位辨识出自己是华人的摊主,李承笑着点头,“老先生对中国很熟悉?”

“早些年,我随父亲在津门经商……”老先生的回答,没出乎预料,“这件东西,是我父亲在津门经商时,偶然得到的,已经五十多年。你上手吧。”

五十多年前?津门经商?

那就是三四十年代,从津门流出的物品。李承点点头,这与自己的目测,差不离,老头子没说谎。

为什么李承对他的印象,突然从“老人家”变成“老头子”?

盖因那个时代在中国经商的东瀛人,基本上都不是啥良善人士,坑蒙拐骗偷抢,什么都干——两个杀一个,肯定没冤枉的。

不管眼前老头子是否好人,他父亲当年,必定欠中国人一笔账!

所以,李承也就没啥谈话兴致,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四方匏器上。

先将笔筒中放置的一把侍女扇拿出来,手心翻翻,看看,花孝顺竹(东瀛的一种竹子种类)制杆,扇面为丝绢,很普通的当代装饰品或者说工艺品,不值钱。

扇子放在一边,李承将方形笔筒连同竹根底托一道拿起来。

先看的自然是竹根底托,应该是后来定制的,有点年头,型制还是挺精巧的,竹根凹槽处,刚好可以放入这件匏器笔筒,大约能卡住笔筒底部两厘米高度,让轻飘飘的匏器笔筒置于其上很稳固。

但,也只能算是精巧,并非古玩或者文物。

随即又将竹根底托放下。

将这件方形匏器平置于手上,高度在二十个(公分的口语词)出头,底部边长八个左右,口部边长五个左右。

李承啧啧惊叹,这种收口方形葫芦,要模压出套模上的花纹,这工艺要非常高明!

腰部有些微的内凹——无论怎么套模,葫芦还是有腰的。李承又掂了掂,重量大约不到一百克,这可是加了髹漆之后的重量哦。

也就是说,这只葫芦的内瓤,掏的非常干净,才能有这种“轻飘飘”的感觉,但是,深色的髹漆,又让它看起来非常“沉稳”。

这也是一种反差极大的工艺特色。

翻看笔筒的底部,虽然也镶嵌一圈底边,但中心的底儿,依旧是葫芦材质,能看到脐儿——脐儿就是葫芦底部那个类似同心圆的一小处。

有脐儿,就说明这个匏器笔筒在制作的时候,用的就是原底。这是很难的。

因为葫芦花落果出,它就是圆的,要把一部分套模长成方,相对还好说一些,但要是连底儿都弄成四方平面,模具得非常考究,而且技术要求也高得多。

李承越发相信,这绝对是清末民初津门制葫高手所为。

等他再次翻过一面时,顿时脸部火烧火燎——他鉴定错了!

在接近底部的侧面,出现一枚葫芦形印章,这个印章,也是用模具套印出来的。

凸边,阳文,四字楷书:九功恭制。

我去!

根本不是清末民初的津门手艺,而是康熙朝太监粱九功兴建造办处时的宫廷制品!

这是御制用品!难怪有这等精巧手艺!

最近几天很忙,过几天补上所缺!抱歉!


状态提示: 第257章9功制匏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第257章9功制匏(2/2) 返回《异国猎宝档案》目录下一章:第258章狡辩得手(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