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猎宝档案第542章余杭何家(2/2)

文/炎宗
异国猎宝档案 | 本章字数:1407   | 异国猎宝档案txt下载 | 异国猎宝档案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欢乐一家亲我的护士女友无尽火域的沉沦警花妈妈的悲惨沉沦人脑黑客火淫忍者系列女人的命运(都市版)
欢引经据典,扩散说事,以此来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

不过,他说的内容还是挺吸引人的,没人觉得枯燥。

“《尚书》记载的信息可能有误,但它记录的一点是对的,当时生活中用的梳子是木质的。古人又没有洗发水,不经常洗头,头发容易打结,木质梳子有韧性,又结实,最为合适。”

“那么正如何小姐说的,为何要制作玉梳?”说到这,他稍稍停顿了会,何君点头应和。

“从红山女神庙玉梳发掘方位,基本可以断定,玉梳为随陪之物,也就是随葬和陪葬用品,专门用来作为地位崇高的人,死后的随葬品。像这种随陪之物,一般都贴身放置,也就是插在死者的发髻中。那件玉梳,如果是真品,也肯定和死者身上佩戴很久,你们还会要么。”

两女买玉梳,只是好奇,另外梳子给人的感觉偏女性化,所以才有买的心思,听李承这么一说,再想想戴在死者头上……打了个寒颤,连连摇头。

“那……玉梳一直是随陪之物?”何伯比两女专业很多,问出自己的疑问。

“到了商周时期,就不再是专属陪葬之物。那时制玉工艺有所改进,不再用火烤,玉质硬度上来可以进行简单头发梳理,但玉梳更主要的功能还是玉质头饰,也就是插在发髻上做装饰的,偶尔会用它来梳理发梢。到春秋战国,玉梳制作越来越精美,装饰和实用并举,到秦汉时代,玉器饰品种类越来越多,玉梳慢慢的偏向实用器,也就是梳头。”

“唐代乐府诗人元稹有过一首诗,写道,‘玉梳钿朵香胶解,尽日风吹瑇瑁筝。’说的就是他妻子帮他梳头的情景。这时的玉梳,已经完全成为实用器。”

李承将玉梳的发展过程,用两女能听懂的语言表述一遍,准确性上自然要差一些的。

“嗨,阿月,这男人真不错,懂得真多,你可要看紧啰!”何君突然又冒出一句。

秦月正出神,想象着元稹妻子为丈夫梳头的画面,被这丫头一惊,顿时面红耳赤,恼怒道,“你个疯丫头整天瞎说,看我不撕你的嘴!”

天色已亮,看看时间,快六点了,李承建议道,“何伯,要不我们找个地方喝杯茶?吃点早点?”

带着两女,根本没法看货,好在今天也算有收获,俩女的心思更不在鬼市上,何任点点头。

何君有一辆黑色桑塔纳,载着秦月前面带路,何任被李承请上车,随行。

闲聊几句后,李承大吃一惊!

这位何任何伯,竟然是良渚文化的发现者之一,和终身研究者何天行先生的嫡亲胞弟!

余杭何家,世代名医。何任的父亲何公旦,精于医学,擅诗词,江浙近代名医。

何任的三哥何天行,于复旦大学文学系四年级学生时期,就开始研究散落在家乡周边的古物,并敏锐地意识到了杭县良渚民间的石器、玉器和陶器决非一般器物,良渚一带一定存在一个优秀的古文化遗址。

何天行另一重大发现则是对良渚文化中的“图形文字”认定。

1935年冬,何天行先生在良渚踏看遗址时,发现了一只椭圆形的黑陶盘,上面刻有十几个符号,经过与甲骨文、金文中的符号对照分析发现,其中有七个在甲骨文中找到了同形字,又有三个在金文中找到了同形字,因而断定这些符号为初期象形文字。

因此,何天行先生又被誉为“良渚黑陶文字的第一人”。

二十四岁完成《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黑陶》一书,中英文对照发行。

此老一生精研良渚文化,遗憾,十年前去世。

何任是家中老幺,继承家学,曾担任二十五年的江浙中医学院院长一职。

别看他今年七十五,可腰直背挺,皮肤白皙,精神矍铄,温文尔雅,几道浅浅的皱纹,让人感受不到他经历的风霜,似乎连六十岁都不到!

何伯的二姐夫更有名,一代国画大师潘天寿!

早点就在良渚街道一家茶楼吃的,当听说李承吃完饭就要走,两女及何伯都愣了片刻。

“这么急?”秦月脱口问道。


状态提示: 第542章余杭何家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第542章余杭何家(2/2) 返回《异国猎宝档案》目录下一章:第543章服饰琐事(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