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北宋末年第86章 名动西路(2/2)

文/土扒鼠
混在北宋末年 | 本章字数:1219   | 混在北宋末年txt下载 | 混在北宋末年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帝国第一驸马大唐第一狠人万事如易回望大明笑今朝大唐风华路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贞观贤王
家一听这数字就忍不住骂卖国求荣之类的。在这里有两个数据,当时宋政府仅仅在陕西一路的军费开支每年就高达二千万两,遇到战事,军费则达三千万两……岁币和军费比起来只能算是毛毛雨,再对比一下清政府与小日本签的一个《马关条约》,赔偿的白银几十年的财政收入都还不完。大家要知道,清朝就是在最富有的康乾盛世之时,其财政收入都没有宋政府的收入高,当时宋的国民生产总值变态的占到全球的百分之七八十,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大家可以想一下。

可以说,大宋随便一个小城都赶得上西夏一国的财力了。宋政府可能也是算清了这个账,破上面子不要换来了暂时的平安,当然也养虎为患,最终为其所害,但此说又不恰当,因为不管是夏、还是相对强大的辽,最终都没把北宋怎么样,北宋是被突然从东北杀过来的女真给灭掉的。

从条约中也可以看出一点,如果辽夏真的把宋政府打败了,在条约中是不可能只要这一点赔偿完事,人家再穷,这点小钱还是打发不了的。他们也不傻,打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搞不好小命就丢了,再说打仗也是抢些钱……一个想安静,一个想要钱,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再从另一方面来说,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宋朝是十分仰慕的,而且还是全方位的艳羡,虽然在军事上他们打的宋政府狼狈不堪,可在面对大宋时的心理是十分自卑的。有两个小典故很能说明问题:

一是宋仁宗死的时候,当时的辽主哭的昏天黑地,不是装的,真正的伤心啊,他还曾道,愿来世生为宋人,足见其对中原文明的向往。

二是宋辽签订条约时,辽主曾提出情愿少要点银两,希望赵大官家给些十三经之类的书籍。

赵大官家的回复很绝,钱一分不少你的,想要经书门都没有,就你们那粗汉还看经书,尼玛也不怕辱没了经书这俩字。

草原民族对宋的向往在这里绝对没有夸张,苏轼曾经出使辽国,他在其诗作中提到,当时的牧民们以有一本他的最新诗集而感到骄傲,随处可见朗读其诗者。在访问的过程中,他也切切实实的享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所到之处可谓万人空巷,丝毫不亚于今天的超级明星。

扯的有点远。下面言归正传。

虽然近来宋夏边境相对平静,只是一些小打小闹,但梅谷堡一战还是极大震动了宋夏当局。梅谷堡这三个字顿时成为双方军政两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西夏统治者对宋朝先进的科技文化的崇拜已达近乎迷信地步。他们以为这是宋朝军队新装备的一种威力强大的新式武器,在苦思对策的同时也严禁宋夏边界的夏军做出任何挑衅举动。

让唐十一始料不及的是,从梅谷堡到镇戎军再到凤翔府,他的大名已是无人不晓,无人不知。他所发明的石雷,也引起了将士们的热烈讨论,居然不少人认为拿这东东往营外一埋,啥妖魔鬼怪来了都不用怕了。

李将军在临走时,特地下了死命令,要绝对严守石雷的制造之术。在其回到凤翔府后,立即以极密军报的形式报知了延州。但不知为何,上头似乎认为这东西虽是城防利器,但只是埋在那儿等人来踩,实在是太被动。不符合现在宋政府对西夏所采取的军事进攻态势。

总之,这件东西没有引起宋高层的相应重视。唐十一对此豪不在意,毕竟这东西本身缺陷也不少。


状态提示: 第86章 名动西路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第86章 名动西路(2/2) 返回《混在北宋末年》目录下一章:第87章 讹他一笔(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