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翰林第一百一十三章 抗倭大任(五)(2/2)

文/萌萌修仙
寒门翰林 | 本章字数:362   | 寒门翰林txt下载 | 寒门翰林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大唐风华路大唐第一狠人万事如易帝国第一驸马回望大明笑今朝1852铁血中华贞观贤王
以后,情况才为之大变。

明代,从日本到中国的船,一般都是在三月到五月从平户的“五岛“或萨摩出发,经过大小琉球(冲绳岛和台湾),到达浙江、福建、广东。

当年日本遣唐使的船只到中国,在海上要航行几十天甚至数月,旅途之艰难骇人听闻,我们在中学课本熟悉的著名遣唐留学生晁衡(阿倍仲麻吕),就是因遭遇风暴死于回国的路上。

而到了明代,人们对季风的知识已经日渐丰富,加上船只的制造技术有了发展,从日本出发,如果掌握好风向,只要几天就能顺利到达中国。

《日本图纂》上这样描写当时的日本船:“日本造船与中国异……其船底尖,能破浪,不畏横风、斗风,行使便易,数日即至也。“至于船的大小,从能载二三十人至六七十人不等,也有能载二百余人的大船。

就这样,一群又一群的日本海贼,满怀对财富的渴望,乘风破浪地向大海彼岸进发--富裕而软弱的中国,就是他们的目标。


状态提示: 第一百一十三章 抗倭大任(五)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第一百一十三章 抗倭大任(五)(2/2) 返回《寒门翰林》目录下一章:第一百一十四章 惨胜(快捷键→)